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章 法于阴阳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动。

    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有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”之语,就是对夏季自然与生化现象的描述。蕃,是茂盛之意,是对阳气的描述,也是对植物枝叶茂密景象的描述。秀的甲骨文是

    ,本意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秀丽、秀美,而是一棵禾苗垂下穗的样子,代表着禾苗生长出果实,因此,“秀”有饱满、盛实之意,后世使用的“秀才”、“秀发”、“秀眉”就是这一含义的延续。因植物结果前均先开花,又引申指草木之花,进一步引申为美丽、俊美之意,如“秀拔”。“蕃秀”之意是对万物盛壮继而结果的描述,天地气交,便是对阳热之气与雨水同时增多的一种表达。

    “万物华实”之华,本是指树木开的花。在古代,花字出现较晚,树开的花称为华,草开的花称为荣,在《尔雅》中就有“木谓之华,草谓之荣”之言,因此,有“春华秋实”、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之语,应是源自于能够开花结果的树木形象。由于花一般很美丽,引申出“华丽”,又由于花有多种色彩,而引申出“华发”,如苏东坡之“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”的诗句。华实,则是先华后实,就是先开花后结果之意。“华”是夏至前的征象,“实”是夏至后的征象。

    这种盛壮的阳气在人体的生理、病理活动上也有呈现,就外在征象来说,一般人到了夏季均有面色红润、汗出增多、性情活泼的征象,而在人体之内,夏季的脉象一般要比其它季节来得浮而偏洪大,各种阳虚寒盛的患者,到了夏季会病情好转,如肢体关节的疼痛、痛经、胃脘疼痛等症。

    (二)心气主令之时

    在人体五脏中,与夏季相通应的是“心”。这表现为,一方面,夏季心气最易于受伤出现相应的疾病,即炎热的暑邪最易伤心,临床上,凡心脏病的患者,如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心脏病等,在高温的天气下病情往往会加重甚或死亡;另一方面,人体亦处于心气的功能状态影响之下,心的功能在夏季表现最充分。那么,心的功能有哪些方面呢?根据《内经》,心有以下功能:一是官为君主而司神明。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说,人的精神活动,包括思维、情感、情绪等皆是由大脑所主,大脑是主持人体精神情绪思维的主要组织,但《黄帝内经》认识人体,并非单纯依靠解剖手段,取象比类也是其认识人体的重要方法,在认识五脏六腑的功能时,就借用了古代君主体制的各种职位与职能,即借社会体制之象,来类比人体脏腑的功能。在这种类比中,把心比为君主之官,其在人体的地位,像一个国家的君主一样高高在上,不仅主宰全身脏腑的功能活动,同时,也主宰着人的精神活动。《黄帝内经》称为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”,又说“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,精神之所舍,心动五脏六腑皆摇”。因此,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心在主持着。这种观点,不限于中医学理论,中国传统文化均习惯于用“心”来表达与思想、情感等相关的活动,诸如“心想事成”、“心情”、“心思”、“心斋”、“心虚”等,“心”是精神活动的代称。因此,到了心主令的夏季,人的精神自然变得非常饱满,思维活跃,情感丰富。我们甚至可以看到,大部分夏季出生的人,都是外向的性格,比较活泼爱动,思维敏捷,情感外露;相反,冬季出生的人,则多偏于性格内向,思维缜密,做事不动声色,因为冬是主于闭藏的季节。二是主持血脉的运行。人体血脉系统的功能活动是由心主持的,血脉周流是否通畅,与心气的强弱密切相关。而观察血脉的功能状态,医生可以摸脉,也可以望诊从面色上就可以观察出来,按照《黄帝内经》的理论,人的面部是血脉最丰富的部位,称为“三百六十五络皆上注于面”,因此,心气充足、心功能强的人,一般面色红润;而心气虚的人,就会面色苍白;心血瘀阻的人,又会面部两颧暗红。以前风湿病发病高的时候,患风湿性心脏病的人很多,这种人一看脸就可以诊断出来,因为,风湿病的面容呈现出两颧部的暗红充血,颇似高原面容。三是开窍于舌。五脏在体表都有开窍的部位,肝开窍于目,心开窍于舌,脾开窍于口,肺开窍于鼻,肾开窍于耳等。一说窍,给人的感觉就应该是孔穴样的组织器官,如眼睛、耳朵、鼻、口等,舌明显不是这种空窍,但也被称为心之窍官,其原因,是《黄帝内经》所用“窍”的含义是其后世的引申义,即关键之意。我们现在所说的诀窍、窍门之“窍“,就是关键的意思。心开窍于舌,实则表明舌是观察心的功能状态的关键部位。因此,临床上,我们往往会说,舌尖红是心火盛,舌质淡是心血不足,舌上有瘀斑是心血瘀阻,可以见于冠心病的患者。当然,如果舌体僵硬,我们又认为是痰浊蒙蔽心窍,是心主的精神神志异常的结果。

    二、夏季宜养“长”气

    夏季是一年中生物的“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”中“长”的季节,表现为万物的茁壮与盛大,其内在本质,是自然界的阳气到了这时达到最盛大的状态,因此,我们的养生原则,就要顺应阳气的这种特性,促进人体阳气的长养与发散,这就是养“长”气的含义;同时,基于心气通于夏,我们就要注意长养心气。《黄帝内经》给予了我们以下启示:

    再结合《黄帝内经》其它理论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养生要领:

    (一)起居作息——晚睡早起

    夏季日照时间比之春季进一步延长,到了长夏季节,白天的时间达到一年中最长。白天时间长,意味着自然界阳气最盛,发散的最充分,因此,要顺应这种变化,《内经》说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,就是要求我们睡眠的时间要减少,活动的时间要增加,并且,夏季昼长而炎热,容易使人倦怠而沉湎于睡眠中,因此,《内经》特意对此进行了提示,要尽量顺应夏季的自然属性,多活动,少睡眠,促进阳气的长养。夏季晚起床,易使人四肢沉滞,精神昏蒙。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,夏季睡得越多,就越感到疲惫、无力,精神怠多,这就是阳气和心气被抑制的表现。

    由于夏季白天时间长,人体的阳气总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,午时为阳气最盛大的时段,其发散的态势就更强,因此,很多体质偏弱的人,尤其是心阳虚,平时易于出现心悸、胸闷的人,极易在午时出现不适。调整的方法是在夏季的中午,进行适度的午睡,这样可以缓解一下阳气的过度发散,同时,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,是一天中心气主令的时段,适度的睡眠,也可以养心气。每天中午睡眠的时间一小时左右为佳,不可太长,过长的午睡就违背了夏季的养生总则。

    (二)精神调养——饱满热情

    《内经》对夏季的精神要求是“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……若所爱在外”。夏季阳气亢盛,气候炎热,极易情绪烦躁,动则怒气上冲,但大怒又极易迫使阳气上逆于心胸及头面部,而出现脑中风及胸痹的危重病症,因此,夏季尤要“戒怒”。不仅如此,在夏季还要注意保持精神积极、饱满的状态,《内经》所谓“使华英成秀”的含义就是如此。“华英”,本指树木的花卉,此处指认的精神;秀,是结出的果实。夏季要求的“华英成秀”,指人的精神要饱满、热情,积极向上。其后文“若所爱在外”,就是对这一状态的形象要求,就如同对周围的一切均充满了兴趣、充满爱心一样,只有保持这种饱满、热情的精神状态,才与夏季的养阳的要求相吻合。

    (三)饮食调养——减苦增辛慎寒凉

    对于夏季的饮食,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提出要“减苦增辛”,因按照《内经》理论,夏季心气盛而肾气虚,因此,应在饮食上减少入心之苦味,增加入肾之辛味。同时,苦味之品性主沉降,不利于夏季阳气的发散。而辛味之品性主升散,与夏季阳气发散的状态相吻合。有人主张夏季多食苦瓜,认为苦瓜有清解暑热的作用,但按照中医理论,苦瓜过食,对人体也有损害,这种损害主要是体现在阳气受损伤。因此,对于阳虚的患者,尤其要注意不要将苦瓜列为夏季的主要蔬菜。

    《内经》在治疗思想上有“用温远温,用热远热,食亦同法”之论,远,即避开的含义。强调不仅治疗上要注意用药的寒热之性应回避相应的季节气候特征,饮食亦应如此。因此,夏季不应服太多热性食物,诸如牛肉、羊肉、辣椒、荔枝、桂圆等。否则,一方面极易导致阳热过盛;另一方面,由于夏季阳气偏于浮于表,胃肠的阳气并不足,很容易导致不能消化饮食的腹胀、腹泻等病症。所以古人认为夏季是最难养生的季节,一则暑热外蒸,一则腹内阴冷,饮食稍有不慎,极易罹患腹泻。当然,《内经》虽然主张夏季的饮食不能过热,同样亦不可过食寒凉,因为夏季虽然体表阳热之气偏盛,但体内的阳气并未亢盛,大量的冷饮、瓜果等易于戗罚人体的阳气,这就违背“春夏养阳”的养生思想。因此,在夏季,妥当的饮食,应以清淡味上,以蔬菜、谷类食物为主,可以多食用粥类食物,避免过分的寒凉与温热。下面介绍一下适宜于夏季饮用的粥类食品:

    扁豆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粳米二百五十克、白扁豆一百克、山药一百克,加水适量,共煮成粥。扁豆粥具有健脾化湿、和中止泻的作用,山药可以健脾胃,化湿浊。适用于夏季服用,对中暑所致的吐泻、食欲不振等病症尤为适宜。

    苡仁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粳米二百五十克,苡仁一百克,加水适量,共煮成粥。薏苡仁具有健脾止泻、利水渗湿、美容、解毒等功效。适用于夏季任何体质人群服用,有减肥轻身之用。

    百合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百合五十克,粳米一百克,冰糖五十克,加水适量,共煮成粥。百合具有润肺止咳、养心安神、滋阴清热的作用。适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、干咳少痰,或热病恢复期余热未消、精神恍惚、坐卧不安,以及神经衰弱、肺结核、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。

    绿豆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粳米二百五十克,绿豆一百克,加水适量,共煮成粥。绿豆具有清暑、健脾、解毒的作用。适用于平素火热偏盛的人群,以及中暑及皮肤疮疖等病症。

    荷叶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粳米二百五十克,鲜荷叶半张煮成粥。荷叶具有清热解暑、升发阳气、凉血止血的作用。适用于夏季中暑所致的头昏恶心、腹胀便溏、不思饮食及吐血、鼻出血等病症。

    丝瓜粥

    成分与做法:丝瓜一百克,粳米二百五十克,精盐三克,加水适量,共煮成粥。丝瓜具有清热、化痰、凉血解毒的作用。适用于任何体质的人群。

    (四)使气得泄——夏季出汗才健康

    在夏季,趋寒避暑是人们的基本生活习惯,但夏季气候炎热,人体腠理、汗孔处于开泄状态,这时纳凉不慎,极易导致寒邪内侵。因此,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的提示是“使气得泄”,意为夏季不可过度贪凉,应保持一定程度的汗出,这样方是夏季养阳的体现。《养老寿亲书》里指出:“夏日天暑地热,若檐下过道,穿隙破窗,皆不可乘凉,以防贼风中人。”《摄生消息论》亦指出:“不得于星月下露卧,兼使睡着,使人扇风取凉。”指出纳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,即檐下过道之凉风、星夜露宿之凉气,均易于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,需要躲避。

    当然,从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来说,檐下过道、星夜露宿之寒冷均不多见,给人们的身体造成最大损害是空调发出的冷气,这成为新时代造成人体疾病的重要原因。一方面,在外面天气极度炎热的情况下,人的汗孔处于开泄的状态,从外面进入室内时,如果室内温度过低,便极易导致寒邪入侵,轻则出现外感寒邪的感冒,重则肩背、肢体关节等疼痛不适,女孩子出现月经紊乱等。另一方面,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地发泄与长养,逐渐会形成阳虚体质,而罹患各种慢性疾病,从某种意义来说,现代很多人的疾病与夏季空调有关,可以称为“空调病”。因此,夏季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减少在空调房间停留的时间,并要注意不要把温度开得过低。

    (五)房事调养——节制情欲

    夏季阳气亢盛,又加之人们普遍衣着裸露,诱惑性强,因此,夏季是人们性欲最为旺盛的季节,一般而言,夏季房事活动比之其它季节增多是正常的现象,但对于房事活动,需要从两方面加以注意。一是房事后不可用凉水冲凉,因房事导致人体精气先泄,又大量汗出,房事之后身体处于最虚弱的状态,此时凉水冲洗,极易导致寒邪内入,变生疾病。一是对于“苦夏”的人,到了夏季表现为饮食不下,身体消瘦,气短懒言者,则要注意不可房事过频,否则,更易导致身体的虚衰与损伤。

    (六)运动养阳——运动不可停止

    在天气炎热的夏季,因汗出过多,运动之后大量汗出,常易导致中暑或虚脱,所以很多人进入夏季后,便逐步停止了身体的运动。这样做是不符合《内经》的夏季养阳要求的。因为运动可以产生阳热之气,同时,汗出亦有发散阳气的作用,因此,夏季的进行适度的运动是必须的。但基于夏季高温暑热的情况,运动可以选择比较凉爽的晨起进行,运动的量比之春季,也可以稍有减少。另外,亦可以选择比较特殊的运动方式,比如到山涧散步、垂钓,或气候比较凉爽的地带旅游等,均有助于人体阳气的长养。

    (七)夏季特殊养生法

    ①长夏防湿热

    长夏季节是指每年过了夏至之后的农历六月份,包括小暑、大暑两个节气,这个时段,不仅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,而且,也是湿气最甚之时,尤其是南方,恰处于梅雨季节,其气候特点表现为湿热交争,是一年中使人最难忍受、感觉尤为漫长的一个时期,因此被称为“长夏”。

    中医学认为湿性重浊而粘滞,最易困厄清阳,导致阳气不能上升,因此,在长夏季节易于出现头目昏沉不清利、胸闷气短为常见的症象。同时,湿气通于脾,湿热之气进入人体最易出现脾气被困的病症,可以见到恶心、厌食、腹泻等,所谓“疰夏”的情况也多发生在这个季节。因此,到了长夏,防暑湿入侵便来得很重要,可以常服一些去湿的中药来预防,如藿香正气水、六一散等。妥当的说,只有到了长夏,室内适度的开上短时间的空调方对人体有一定的益处,因为,空调既能降温,又能除湿。

    ②你适合“冬病夏治”吗

    “冬病夏治”是目前在医院使用较多的一种治疗与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,其适于的人群是所有阳虚的患者,此类患者到了冬季易于出现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反复感冒、肢体关节疼痛、颈椎病等病症,其原因在于人体阳气的不足,因此,按照《黄帝内经》“春夏养阳”的理论,夏季自然界阳气充足,借助于这种自然之力来补益人体的阳气,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因此,可以说,所谓“冬病夏治”,并不是把冬季的病提前到夏天来治疗,而是通过改善人体虚弱的阳气,来预防冬季寒邪为患。

    “冬病夏治”一般在进入头伏开始,持续三伏天,多使用穴位贴敷的方法,在人体某些重要的穴位上,外敷一些温补的中药,如白芥子粉、姜片、半夏等。因为这种方法旨在改变人体的体质,因此,往往需要坚持几年方可取效。

    (八)夏季养生四忌

    一忌空腹饮茶:夏季天气炎热,很多人喜欢阴凉处饮茶消暑,但需要注意的是,夏季人体的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,过多饮茶,尤其是空腹时饮茶,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,如果再是喜欢食咸之人,咸味引茶入肾,消烁下焦肾阳,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,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、阳痿、痛经等病症。因此,夏季饮茶,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,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。

    二忌冷水洗浴: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年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,但夏季天气炎热,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,因此,寒气极易侵入人体,导致阳气暗损。阳气虚损后可以见到的病症如手足发冷,小腿转筋,双目视物不清,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。同时,即使是热水洗浴,亦要注意浴后避风,对小儿尤其如此。

    三忌夜卧贪凉:有这样一个传说:古代有一人,因其家人代代均不长寿,特来请教养生大师彭祖。彭祖随此人到其家中细细查寻,发现这家卧室中的墙壁上有一个孔洞,这个孔正对着睡觉之人的头部,彭祖就让人把那个孔堵上,自此以后,那家人果然长寿了。原来,中医认为“头乃诸阳之会”,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,夜卧吹冷,极易导致阳气折损,天长日久,则阳气散尽而毙命。因此,我们现代人尤其要注意,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,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、面瘫、关节疼痛、腹痛腹泻,对身体的损伤是致命的。对小儿甚至不要在其睡着之后扇风取凉,否则,易于罹患手足抽搐、口噤不开、风痹等病症。现实生活中,人们往往不知其害,所谓爱之深,则害之甚。

    四忌夜食生冷:夏季夜短,年事稍长之人,或体质稍弱者,腹中常冷,不易消化饮食,生菜、瓜类等,本为夏季忌食之品,夜间尤其要注意食用此类食物。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肉、面、生冷、粘腻之物,否则可见腹胀、吐泻交作等病症。

    第三节、秋季如何养生

    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

    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

    一、认识秋季的自然与人体

    (一)阳气“收”的季节

    “夏至一阴生”,从夏至开始,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已经开始进入阳气逐渐衰退,阴气逐渐生长的季节。但在小暑、大暑的节气,由于自然界阳气过分盛大,微微生长的阴气无法体现出来,到了立秋,这种阴气才生长到一定阶段,而在整个自然界的生化活动中彰显出来。这种变化表现在气候上就是气温逐渐由热转寒,农作物的生长也达到极点而成熟的阶段。因此,秋季是生物的生化活动之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之“收”的阶段,这一“收”字,代表着农作物应进行收割了,但更深刻的含义,是自然界的阳气也处于“收敛”的状态。《黄帝内经》说“秋三月,此为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”,容平之意,就是表达生物经过春夏季节的生长,长夏的灌浆、成熟而达到的一种外在形态的稳定,亦可以说是发育的停滞状态。“天气”指天阳之气,“天气以急”,意为阳气开始收敛;“地气”为地阴之气,“地气以明”则是表达阴气上升的状态。阳气降,阴气升,则生物的生长止息,这种阴阳之气的变化,是万物形态出现“容平”的基础。

    人体的阳气亦由发散转化为收敛的状态时,在人体也有相应的征象,如我们可以见到:秋季后皮肤汗出减少,小便增多;儿童的身高进入秋季一般很少生长,因为主持生长的阳气开始收敛;人体的多种慢性疾病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骨关节病、慢性胃病等,在夏季可能有了一定的缓解或好转,但进入秋季则往往旧病复发。

    (二)肺气当值的时令

    五脏通应四时,前面我们谈过了肝通应春季,心通应夏季,脾通应长夏,而肺则与秋季相通应。按照五脏与五时的关系,一方面,可能肺的功能在秋季表现的最强;而另一方面,则是秋季最容易出现肺受伤的病症,如气管炎、肺炎、甚至肺癌等,均是秋季发病最高。

    肺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一是主司呼吸之气。秋季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多的季节,很多人进入秋季就开始出现咳嗽、喘息、心胸憋闷的症状,这些症状均是呼吸之气上逆的表现,其原因就是人的呼吸之气是由肺主司,肺在秋季最易受伤得病。肺上与鼻、口相通,呼吸之气由口鼻进入之后直接入肺,肺气受伤,则呼吸之气变异,而出现咳嗽、喘等症状;二是主持人体的水液代谢。自然界的河流是由高向低处流动,李白的一句诗词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便是这一自然现象的经典写照。人体的水液也应是由高到低流动,这一高处的水源就是肺。肺主人体呼吸之气,是气的重要来源之一。在气的推动下,水液向皮表四肢以及人体五脏六腑流动。因此,肺的功能正常,是保证人体各部水液代谢正常、均能得到水液滋养的重要前提。秋季肺易受伤,其表现是不仅皮肤易于干燥,人体的其它部位,如大肠等也容易津液减少而出现便秘等病症。三是开窍于鼻。多数易于咳嗽、喘息的人都有体会,每在咳、喘发作之时,均会先有或同时伴随出现鼻塞、流涕等症状,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就是因为鼻窍与肺存在密切的连属关系,鼻窍是肺功能正常与否的显示窗口,《内经》将之称为“肺开窍于鼻”。因此,当肺的津液不足时,也容易出现鼻窍干燥、流血等症状。

    二、秋季宜养“收”气

    秋季的生化特性,是生物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的生化过程中“收”的阶段,也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开始收敛的季节,因此,在养生方面,饮食起居都要围绕着能促进阳气的收敛为目的,这也是《黄帝内经》所说的“秋冬养阴”的含义。同时,鉴于秋季以燥邪为主要外邪,在生活上,亦应注意防止燥邪伤人。

    综合《内经》的相关论述,我们可以得出秋季的以下养生法度:

    (一)起居调节——早睡早起,与鸡俱兴

    过了夏至,白天逐渐缩短,夜晚开始延长,这是阳气开始收敛的最明显的标志,为顺应这种变化,我们的睡眠也要随之调整。一则早睡,逐步促进阳气的收敛,并防止秋季寒露伤人;一则早起,以呼吸秋季清爽的空气。早起的具体时间,《内经》给我们的标准是“与鸡俱兴”,即早起也不要早于鸡鸣阶段,否则,睡眠不足,无法促进阳气的收敛。

    秋季的睡眠,除了早睡早起之外,还要注意以下问题:一是刚从炎热的夏季度过,很多人会延续夏季开窗睡觉的习惯,但秋季往往开始昼热夜凉,夜间的凉风很容易伤及人体,使人罹患外感。同时,由于秋季燥邪较甚,因此,秋季夜间睡眠时要尽可能用鼻呼吸,闭嘴睡觉。否则,晨起之后,容易出现口舌干燥、咽喉疼痛、干咳少痰等燥邪伤肺的病症。

    (二)精神调摄——情绪平稳,心志安宁

    在四季的精神调摄中,《内经》对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似乎着墨尤多,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季节,均是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,均容易使人出现情绪低落、忧郁、惆怅,中国古人之“佳人伤春,才子悲秋”,就是对这一现象的很好写照。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,有很多都是以悲凉的情怀咏叹秋季,柳永《雨霖铃》谓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。”曹雪芹也有“已觉秋窗愁不尽,那堪秋雨助凄凉”的动人诗句。唐朝诗人杜甫,一生贫困潦倒,疾痛缠身,且命运多舛,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悲情诗人,其诗词对秋天尤其偏爱,不仅有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这样的千古名句,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这样的诗作名篇,而且,其咏叹秋季的诗作或以秋言情的作品,达八十余首之多。到了晚年,凄苦多病的杜甫甚至达到每诗均言秋的地步,真是合了“才子悲秋”之语。故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便直言“秋之为言愁也”,南宋词人吴文英亦曰“何处合成愁,离人心上秋”。确实,从文字的构成来看,“愁”字,便是“秋”与“心”的相合,二者相同的文义与起源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,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古人把秋天的心情就做“愁”的含义了,可以想见,秋季带给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。

    因此,《黄帝内经》在春秋季节的养生要求中,均格外强调对精神的调摄。春季的调养原则是要保持精神的愉快、舒展,而秋季则有所不同,在万木凋零,红消绿瘦的季节,保持情绪的愉快是很困难的,因此,只有保持情绪的平稳、收敛与淡泊,平静心志,以一种超然的姿态渡过秋天。这就是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所言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;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;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”的养生法则,这样才能减少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。

    由于人体的神气也是与阳气的活动密切相关的,情感的活跃、外向,可以带动阳气的外达,而情绪的收敛与情感的淡泊,亦会带动阳气的内收,因此,《内经》又在这种情感指导之后说了句“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”,意为这就是最重要的使阳气收敛的方法。

    从临床来看,虽然春秋季节均是容易导致情绪抑郁的时令,但青年人的抑郁症多见于春季,而老年人的抑郁症却多见于秋季。宋代大养生家陈直就曾说过:“秋时凄风惨雨,老人多动伤感,若颜色不乐,便须多方诱说,使役其心神,则忘其秋思。”其原因可能是与人体的阴阳之气的状态不同有关,青年人阳气充足,在春季阳气发越之时,一旦阳气的升发不利,极易郁而成病;而老年人阳气已虚,最不耐的是秋季寒凉的折杀,因此,二者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变化。中国历来有九九重阳节登山赏菊之习俗,这一习俗实有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意义。王维十七岁时曾写过一首名传千古的七绝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”,其中便涉及到这一习俗,言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。通过登高望远,开阔视野,怡悦情志,避免忧郁情绪的产生,对老年人顺利渡过秋季更是至关重要。

    那么,如何才能使情志淡泊、宁静呢?

    《黄帝内经》在其《素问》的第一篇里,就专题谈论了养生的问题,其中把精神养生列为最主要的内容,其间谈到“恬淡虚无”的养生法则,具体指导为“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”,“闲”,从门中有木,意为控制。志闲,就是要控制情志的变化,不要出现大喜大悲的波动;同时要减少欲望,这个欲望,就是对名利的过度追逐,人的欲望越多,离安宁越远;欲望越少,离安宁越近。

    (三)饮食宜忌——减辛增酸性凉润

    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提出,秋季的饮食要“减辛增酸”,其原理,一是秋季肺气盛而肝气虚,在五行上“金能克木”,因此,为防止肺气过盛而肝气过虚,要从饮食上进行调节,辛入肺,酸入肝。同时,秋季的养生要收敛人体的阳气,辛主发散,酸主收敛,减辛增酸,有助于“秋冬养阴”。减少辛散之味,如饮食少用生姜、大葱、陈皮等佐料,并少吃或不吃麻辣火锅、牛羊肉等。多食用苹果、梨、石榴、芒果、柚子、葡萄、杨桃、山楂等酸性水果。同时,秋季气候干燥,多服用凉润之品可以有效预防燥邪伤人。

    (四)寒温适宜——秋冻要有度

    民谚有“春捂秋冻,不得杂病”之说,强调秋季虽然气候渐凉,但不可骤然穿衣过暖过厚,应通过适应秋季凉爽的气温,增加耐寒的能力,以防止冬季大寒天气来临时身体不能抵抗而得病。但这种“秋冻”也不要过分,秋季的气候如同春季一样变幻无常,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,乍寒乍暖之象常见。因此,健康的穿衣方法应是“勤增勤减”,老弱小儿更是如此。尤其是“白露”之后,气温已经偏凉,过分暴露、凉爽的衣着,会使人抵抗力下降而罹患外寒,特别是素有扁桃腺炎、气管炎、过敏性鼻炎等疾病者更是如此。因此,穿衣也有“白露不露”之说,算是对“秋冻”的补充说明。

    (五)药物调养——滋阴为主

    针对秋季的阳气状况和气候特点,对于体质虚弱的人,除饮食调养之外,亦可以进行适度的药物调养,由于秋季燥邪最甚,因此,药物调养应以预防燥邪伤人为主。

    第四节、冬季如何养生

    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

    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

    一、闭藏的季节,“冬眠”的身体

    (一)阳气主“藏”的季节

    在冬季,夜长昼短,太阳照射时间明显减少,而且由于地球带有一定倾斜度的公转,处于地球北半球的我们,在这个时期,离太阳最远,所感受到的阳光的温度也在降低。因此,在我们所处的地带,冬季是阳气最少的时期。自然界在冬季呈现出万里冰封,草木凋零的景象,不仅植物类生命处于一种生长停滞的状态,甚至很多动物类生命也是如此,如昆虫类、青蛙、刺猬、乌龟乃至狗熊均进入了冬眠,所以《内经》把冬季称为“闭藏”的季节。闭藏,可以理解为自然万物的生化征象,但更本质上而言,是对自然界阳气状态的一种描述。《内经》说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”,冬季太阳离我们很远,可以理解为是“日失其所”的一种表现吧!

    其实,在草木枯萎,万物蛰伏的冬季,我们人体的生命,也在同自然万物一样,受到“闭藏”的阳气的影响而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各种变化:处于生长期的孩子,在冬天几乎不长身高,我们常说“万物生长靠太阳”,看来这其中就包括我们人类自身;女性的经水,进入冬季之后会有很多人周期推延、错后;我们的脉象,在冬天也变得沉伏,难以触摸的到;我们的实验研究观察到,冬天大鼠睾丸内精子的数量比之其它季节减少了近一半,这种变化应该也存在于人体的生殖系统……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,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解释,就是在天气寒冷时,体温降低,血流缓慢,生命体细胞的代谢活动也处于一种低下的状态,所以,所有的生机均处于低落的阶段。

    (二)肾气主令的时段

    冬季在五行属水,与人体的肾气相通应。因此,冬季的人体一方面会表现出肾的功能属性,另一方面,也会最容易出现肾的病变。

    根据《黄帝内经》的论述,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:一是生命之根——决定着寿命的长短。《黄帝内经》虽然认为五脏六腑在人体的生命中均很重要,但肾气却是最重要的,可以称为是人体的生命之气,当儿时人的肾气旺盛时,人体的生命力强,生长发育迅速;轻壮年时肾气最充足,身体最强壮;老年时,肾气衰,身体衰惫。肾气盛则寿命长,肾气虚则寿命短,人体生命的最后终结,是由于肾气竭绝的结果。肾气稟受于父母,一个人肾气的强壮与否主要是父母的遗传因素决定。但也受后天调养的影响,脾胃之气充足可以一定程度上补益肾气,养生方法得当也可以调补肾气,我们通常所谈的“意守丹田”、“叩齿咽津”等养生方法,均是养护肾气、肾精的常用方法。保养肾气最关键的时令则在冬季,因为冬季是肾气主时的季节。二是主持生殖系统功能。生殖、生育功能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功能活动之一,也是生命繁衍生息的根本,这一功能是由肾气所主宰的,《黄帝内经》说男子“二八肾气盛,天癸至,精气溢泄,阴阳合,故能有子……八八天癸竭,精少,肾脏衰,形体皆极,则齿发去”,即男子十六岁时,肾气充盛,有一种称为“天癸”的物质来至,天癸即现代医学所言的“性激素”,因此,男子精气先充满后外泄,具备了生育能力;当六十四岁肾气衰后,天癸就竭尽,生育能力也就丧失了。当然这种情况是针对一般人的体质而言,有先天肾气盛者,或善于养生者,往往可以超出六十四岁依然有生育能力,如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,在八十二岁高寿依然喜得贵子,所以《黄帝内经》在同一篇文章后又补充说“夫道者,能却老而全形,身年虽寿,能生子也”,就表达了养生对延缓肾气虚衰上的作用;而先天肾气不足,或不善养生,纵情恣欲者,四十岁之后便会丧失生育能力,这在生活中更不鲜见。三是封藏之本——人体精气的藏蓄器。人体的功能活动主要是依靠阳气的推动与温煦,而这种功能活动又必须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才能进行,这就像植物的生长,一方面要依赖阳光的照射,进行光合反应;另一方面,又要有水的灌溉、土壤的营养才能进行。中医说“人身三宝精、气、神”,认为精气对人体是极为珍贵的。而人体的精气能够在人体周密保存的关键在于肾,肾气充足,是保证精气不妄泄的根本。当然,肾气不足在任何一个季节都可以看到精气流失的症状,比如男性的遗精、滑泄,女性的崩漏、带下过多,以及自汗、盗汗等。但根据五脏主令的理论,肾主冬季,因此,肾气不足的患者在冬季更易出现上述各种肾不藏精的表现。《黄帝内经》说“逆冬气则少阴不藏,肾气独沉”,肾气独沉,就是肾精下泄。四是作强之官——肾气决定着人的体力与智力。《黄帝内经》以古代君主人事体制的职位作比喻,认为肾脏为“作强之官,伎巧出焉”,所谓“作强之官”,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劳动部长,诸凡作用强力之事均由肾脏主司,实则强调人的体质强健与否是由肾所主。伎,通“技”,技能之意,含有精巧、灵活的含义,是人体智力的表现。这两句话想表达的含义就是一个人体质是否强健、智力是否聪颖均是由肾气、肾精所主宰,而肾气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精气,因此,间接表达了人的体质、智力与遗传的关系,即子代的体质、智力的基本决定因素,取决于父母家族的遗传状态。《黄帝内经》认为人的肾气有一种自然的盛衰规律,四十岁之后人的肾气只有最鼎盛时期的一半,因此,很多人在四十岁之后会感到体力和记忆力明显衰退。

    二、冬季宜“养藏”

    因此,在冬季,自然界和我们人体,最主要的生理特点是阳气虚少,那么我们养生的主旨就要“养藏”,即顺应这一季节的特点,保养、储存、甚至补充人体珍贵的阳气,这也是“秋冬养阴”的含义。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?

    《内经》告诉我们要“无扰乎阳,”就是不要扰动、耗损人体的阳气,具体的施行方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:

    (一)慎起居——多睡些懒觉

    冬季的起居应该是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。睡眠是潜藏阳气的重要方式,很多动物过冬采取的就是长时间的睡眠——冬眠。因为按照《内经》的观点,我们在睡眠时,人体的阳气进入五脏;在醒来时,阳气由五脏出于四肢与肤表。睡眠是潜藏阳气、保护阳气非常重要的方式。因此,我们虽然不必像虫类生物进行冬眠,但适度延长睡眠是呼应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一种方式。这样,不仅能够促进人体的阳气很好的潜藏到体内,而且也避免了早晚更加寒冷的外邪侵入人体。

    (二)敛情志——变得沉稳一些

    《内经》对冬天的情志要求是“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”。到了冬天,我们的精神情志应该内敛一些,不要过分张扬和外向,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,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,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。这正和夏日里调养精神的方法——“使华英成秀”截然相反。如何做到精神内敛呢?《黄帝内经》说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;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,说明保持内心的恬淡、减少过多的欲望是精神能内守的前提。同时,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养生活动来促进精神内守,如意守丹田,控制情志不要出现大的起伏,如大喜、大悲、大怒等等。

    (三)适寒温——避风寒很重要

    住房。在冬季要“去寒就温”,即躲避寒冷,多接近阳气、热气。自古以来,中国北方寒冷地带的住房,不仅均结构、质料致密,而且均是面南而立,即将门、窗均向南方开设。这样的房屋,一方面可以接受、容纳最多的阳光,另一方面,冬季寒风从北方而来,这样可以躲避寒冷的风邪的侵袭,可以理解为是聪明的古人“去寒就温”的一种生活方式。《诗经》中有“塞向谨户”之说法,在古文中,“向”本指向北的窗户。把朝北的窗户堵塞好,把门也封严,准备过冬。

    穿衣。为了“去寒就温”,冬季穿衣也要注意保暖,最好把人体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,而不要裸露肢体、肌肤。中国人的衣服在很长一个时期均是以长袍、斜襟为主,在周朝时“袍”尚只作为闲居时的衣着,到了战国时期,袍已成为朝见的礼服。这虽有些活动不方便,但实在有极好的保暖作用,比我们现在的西服、短裙等,更符合“养藏”的要求。

    脚要暖。在寒冬尤其要注意脚的保暖。按照《内经》,人体很多疾病,如胸痹症、腰痛、腿痛、胃脘痛、腹泻、行经腹痛、月经不调、阳痿等,甚至是积证,即恶性肿瘤的产生,均是源自寒邪侵入人体,而寒邪为阴性邪气,侵入人体易于从足部开始,即“寒从脚生”,因此,做好足部保暖对防止疾病的产生极为关键。慈禧太后的养生秘诀中就有“头要凉,脚要暖”之语,意为平素枕头最好能选用清凉之物,如绿豆皮、荞麦皮,掺入野菊花等物填充,甚至在夏季可以枕玉枕头来清头部虚热,因为阳气主升,人体的阳热之气最容易向头部升发,而出现头晕头痛等肝阳上亢的表现。因此,保持头部清凉可以预防上部的很多疾病,如脑中风,风热目疾,耳部疼痛,咽痛等。而足部则相反,应时刻注意保暖,防止寒邪从足部侵入人体,在寒邪最甚的冬季,更要做好足部防寒保暖,包括冬季鞋底要适当增厚,因为鞋底厚则鞋的防寒性能好;可以高腰皮鞋或长筒皮靴;对于好生冻疮的人应及早穿棉鞋,有脚汗的人宜选用透气较好的棉鞋和棉线袜等。当然,如果人们经常在闲暇之时,去安静的晒晒太阳,对人体的阳气就更为利。

    小话“负暄”

    其实,所谓“负喧”,就是古代的日光浴疗法,是指在冬季通过背部晒太阳来补充人体阳气、驱寒却疾的方法。“负喧”作为一种自然疗法,在古代备受重视,许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,均有相关记载。据战国时的《列子·杨朱》记载,宋国有个农夫常“自曝于日”,并对邻居宣称“负日之暄,人莫知之。以献吾君,必有重赏”。这一典故引出了“献曝”作为献计于人的自谦词的使用。唐代诗人白居易有《负日诗》,其云“负暄闭目坐,和气生肌肤,初似饮醇醪,又如蛰者苏”,对“负暄”后身体的美妙舒适进行了尽情的描述;宋代文学家周密在《齐东野语·曝日》中言“晁端仁尚得冷疾,无药可治,唯日灸背乃愈”,认为“负暄”不仅可以养生防病,亦可以却疾。清代医家赵学敏在《本草拾遗·火部》言日光浴可“除湿止寒,辟舒经络。痼冷,以体曝之,则血合而病去。”日光浴一法在文人学士中如此受青睐,其对养生保健、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(四)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——冬季禁防出汗过多

    关于冬季养藏的要求,《内经》还提出“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”,“亟”是频繁之意;“夺”为耗损。导致阳气从皮表脱失的常见因素是汗出,因此,所有导致人易于大汗淋漓的行为我们都应避免,包括过度运动、桑拿、温泉等健身方法。除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外,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是一篇专门谈人体与自然之气相通应的文章,这篇文章前边谈四季的多发病,之后总结说只要做到一条了这四季病都不容易发生,原文是“冬不按蹻,春不鼽衄,春不病颈项,仲夏不病胸胁,长夏不病洞泄寒中,秋不病风疟,冬不病痹厥,飧泄而汗出者也。”这一条是“冬不按蹻”,按,是按摩;蹻,是导引、气功。强调冬天连按摩、导引之类的健身术都要减少,因为这样就会影响精气的闭藏。

    我在某些地方养生讲座,下课后,课间经常有学生来跟我交流。有一个三八岁的女性,因为老公自己的企业做得特别好,不需要她工作了,她就想把自己身体保养得好好的,人漂漂亮亮就是自己的任务。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健身计划,就是一个星期去蒸一次桑拿。从去年七月份开始做,结果蒸了半年之后,到了一二月份,月经就没有了,一直到现在,半年过去了,月经一次都不来。同时脸色变得蜡黄,上面色斑、痘疹全都出来了。《素问金匮真言论》说“故(冬)藏于精者,春不病温”,是什么意思?是冬天我们的精气如果很好的储存了,到了春天才没有那些什么温热病、传染病性疾病。我有一个大学女同学,上大学的时候是我们学校排球队的,一米七六的身高,长得非常壮,身体素质非常好,我们开学术会时聊天,她说《黄帝内经》的理论真是从临床中来的,我自己就亲自验证了。她说前年的时候,因觉得四十多了,应该加强锻炼了,就一到星期六就跑着爬一次山,坚持了一个冬天。结果到了春天,自己三天两头发烧,一个春天烧了七八次。后来再反过来看《内经》,就是《内经》强调的冬季要“养藏”这一条没有做好。

    因此,重视动静结合、劳逸适中的《内经》的作者,主张在冬季要收敛动作,减少使人体精气发散的行为方式,以休止安逸为主,因为汗出时皮肤汗孔开启,与自然界在冬季“闭藏”的要求不吻合。从这一点来说,冬练三九、冬泳等观念,均与《内经》的冬季养生说存在一定的分歧,要慎行,不可过度。

    (五)慎房事——房事要节制

    在冬季要节制房事,根据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的养藏的宗旨,冬季不仅阳气要收藏,精气亦应藏蓄,而减少房事是藏精的重要方法。冬季节制房事,养藏保精,对于预防春季温病等疾病的发生,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。汉·刘向《五经通义》说:“冬至后阳气始萌,阴阳交精,万物气微,在下不可动泄。”古人主张房事应“春一、夏二、秋一、冬无”,这说明古人充分认识到,冬季节制房事、固护阴精,对养生防病具有重要意义。其实,就像累了要休息,困了要睡觉一样,人的性功能也需要在一年之中有一个休养的时期,这个时期就是冬季。

    (六)和饮食——宜食温热、黑色食物,增苦减咸

    《内经》亦有“用寒远寒,食亦同法”的理论,即在饮食上,冬季要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,多吃温热性的食品,补益人体虚弱的阳气,因此,在冬季最好多食用辛温之品,如羊肉、牛肉、驴、鲜鱼等肉类,葱、姜、花椒、茴香、大枣等调料,以及萝卜、韭菜、桂圆、苹果等蔬菜水果等。但同时,由于冬季天气寒冷,人的肌肤汗孔皆处于闭合的状态,补益阳气过盛,则容易导致阳郁于内,而出现火热内生的病症,因此,在饮食上,注意补阳与滋阴、顺气结合,是最合宜的饮食,故民间又有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”,“萝卜上了街,药铺不用开”的谚语,故冬季在食用补阳之品的同时,应多食用一些萝卜类通气的食品,并宜配食鳖、龟、鸭、鹅、藕、木耳等护阴之味。

    由于肾在五行属水,其色为黑,属冬天,所以黑色的食品入肾,有益肾抗衰老的作用。尤其在冬天,更应该养肾。因此,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、黑芝麻、黑米、黑豆、何首乌、熟地等黑色食品。

    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有“春月少酸宜食甘,冬月宜苦不宜咸,夏月增辛减却苦,秋月辛省便加酸,冬月少咸甘略戒,自然五脏各平安”的养生要诀,格外强调冬季少食咸味,宜食苦味。因为我们前面说过,咸味是入肾的,但冬天饮食咸味太过反易于伤肾,因咸味食品多为寒性,最易伤阳,而人体阳气之根在肾,肾阳被伤,则人体各个系统都会出现疾病。在《内经》就有“味过于咸,大骨气劳,短肌,心气抑”的提示,认为过食咸味,会引起肾气、脾气与心气的受伤,这种损伤是多系统的,比其它五味中的任何一味太过来的损伤都大。少食咸味,首要的是要食盐减少摄入,饭菜以清淡为上,其次也要少吃或不吃海鲜类食品,因海味食物虽然鲜美,却多为咸寒之性,最易伤阳,毁人根本。而苦味是入心的,多为温性食品,可以养心阳、肾阳,故冬季无妨多食用一些苦味食物。

    总之,《黄帝内经》在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观思想影响下,重视顺应自然的养生内容,把根据四季的变化、昼夜的交替来生活起居视为健康长寿的前提与基础,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最后言“故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,是谓得道。”即四时阴阳之气主宰着自然万物的生生死死,我们如果违逆了阴阳之气的变化,就会病灾丛生;只要顺应它,则身无疾病,懂得顺时养生之道,就可称之为“得道”。
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