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七章 精神内守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之心,行不欲离于世,举不欲观于俗,外不劳形于事,内无思想之患,以恬愉为务,以自得为功,形体不敝,精神不散,亦可以百数。”其中,“无嗔恚之心”、“以恬愉为务,以自得为功,”即提醒人们不要总是心怀郁怒与幽怨,而是要把自得、快乐作为像事业、功名一样去争取、去努力的目标,只有这样,才能有形之肉体无害,无形之精神充实,达到百岁之寿命。

    《内经》的快乐精神养生法,实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脉相承。说来有趣,中国古人对待社会人生的思想有很大区别,儒家注重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,怎样才能处理好关系与责任的问题;道家则注重作为一个自然之身,应怎样才舒适、自由,二者哲学思想有明显的差异,但有一点他们却是相同的,就是均看重精神的快乐与舒适,孔子在《论语》开卷第一句话是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;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悦乎;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”,学习、交友是生活中的两件大事,要学会从中体会快乐;名利之争是人痛苦与烦恼的根源,很多有修养的人能够摆脱“利”的诱惑,但却无法避免“名”的吸引,历代名士、僧侣多数如此,孔圣人可谓深知世人的软肋,上来就给世人提醒,在别人不知道你的大名、不了解你的才华、不认可你的思想的情况下,即使你无法做到快乐,至少也不要恼火、郁闷。

    老子告诫人们要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”,内容比孔子来得详细、具体,要我们对待生活中的所有事情,吃饭、穿衣、居住、人情往来等,都要保持一颗快乐的心,无论吃什么,都觉得香甜;无论穿什么,都觉得漂亮;无论居住何处,都感觉舒适;无论什么风俗礼仪,都觉得有趣。可以想见,如果我们对待生活都采取这种态度,我们还会不快乐吗?

    庄子则更是反对自然之身不要为社会化的各种外物所役使,包括名利财产、仁义道德,精神要超脱,身心要自由。对最能引起人的痛苦之情的死亡,都用一种超然的视角去看待,著名的“庄子妻死,鼓盆而歌”的故事,就是告诉世人如何摆脱死亡带给人的恐惧与痛苦,如果我们连生死的困惑都能超越,还有什么会让我们烦恼不安?

    著名中国古代哲学家李泽厚认为,中国古代文化,是属于典型的“乐感文化”,从古代智者的字里行间,我们总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热爱、对快乐的追求。但看我们现代社会,却越来越偏离这种文化精神,有人说中国人天生带着一张“讨债”的脸,淡漠、抑郁、焦虑、烦躁、愤怒,唯独没有快乐,原因是什么?由于在忙于权位,而权位又遥不可及;忙于生意,而生意又颇多波折;忙于出名,而成名又遥遥无期;忙于子女、忙于父母……,生活似乎就是由一系列挫折、苦难构成的,无快乐可言。

    我们看一个希腊神话故事——

    西齐弗的石头:

    西齐弗因为在天庭犯了法,被大神惩罚,降到人世间来受苦。神对他的惩罚是:要推一块石头上山。每天,西齐弗都费很大的劲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,然后回家休息,可是,在他回家的时候,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,于是,西齐弗又要把那块石头往山上推。这样,西齐弗所面临的是:永无止境的失败。大神要惩罚西齐弗的,也就是要折磨他的心灵,使他处于永无止境的失败中。

    可是,西齐弗肯认命。每次,在他推石头上山时,大神都打击他,告诉他不可能成功。西齐弗不肯在成功和失败的圈套中被困住,一心想着:推石头上山是我的责任;只要我把石头推上山顶,我的责任就尽到了;至于石头是否会滚下来,那不是我的事。

    再进一步,当西齐弗努力地推石头上山时,他心中显得非常的平静,因为他安慰着自己:明天还有石头可推,明天还不会失业,明天还有希望。

    大神因为无法再惩罚西齐弗,就放他回了天庭。

    西齐弗的故事告诉我们,一个人是否快乐,并不取决于他的生活经历,所处的环境,以及他目前所面对的事情,而是取决于他看问题的角度,他面对事情时的心态。一个想快乐的人,即使他无法时刻都从天上找到一颗星星,他至少也会发现身边的一烛灯光。

    中国历史上,与西齐弗得经历很象的是苏东坡,他一生连续被贬,但却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,他自我描述自己的一生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”,黄州、惠州、儋州都是他被贬之处,当他被贬至岭南的惠州时,岭南时为蛮荒贫瘠之地,大家都在为他的生活捏把汗,东坡却随遇而安。“报道先生春睡美,道人轻打五更钟”。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。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,使苏东坡受益甚多,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短寿,但在如此坎坷的经历下,苏东坡竟然活了六七岁,实属难得。

    三、顺应自然——接受自己,也接受环境

    记得大学毕业时,大家互相在留言簿上留言,多是写些祝福的话语,赞美的诗句,但有一个平时非常沉默的男同学,给每个同学都写了同样的一句话,让我印象极为深刻,他写的是“上帝创造的你是独一无二的”。现在想来,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说,实在是值得反复体味。现代人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,抑郁症、恐惧症、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成了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,这些病症形成的原因,除了社会节奏的增快,工作压力的增加,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等因素,最重要的,是源自自己内心的不认同心理,包括对自己的不认同、对别人的不认同,以及对环境的不认同。这些人,都在自己的心里设定了一个完美的标准,用这个标准去丈量一切,因自己达不到而产生自卑、抑郁,继而产生恐惧。恐惧症的根本不是对外界的恐惧,而是对自己的恐惧,担心自己的能力欠缺、形象不雅、口才笨拙被别人嘲笑或鄙视。

    春秋时期的庄子,深知现实世界对人的心理形成的挤压、逼迫,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重视对生命的自然属性的尊重与接纳,在养生长寿、身心舒适、身心自由的终极哲学目的下,提出了“齐物论”的观点,认为自然万物、所有的生命都是等同的,认为的划分标准、等级,只会损害着人的心灵,世间万物,无论黑白、长短、美丑、有用无用、活着或者死亡,只要是自然存在的,就有它的价值。我们文明社会所提出的统一的标准看待自然万物与生命,不仅没有意义,而且是可笑的。除了戕害人的心灵,没有存在的价值,他举例说“凫颈虽短,续之则忧;鹤颈虽长,断之则悲”,说明长短的概念是没价值的;又说“毛嫱骊姬,人之所美也,鱼见之深入,鸟见之高飞,麋鹿见之决骤”,毛嫱骊姬作为春秋时的两大美女,人人皆以为美,见后就要驻足观望,但鱼见了却沉入了水底,鸟见了却远走高飞,麋鹿见了拔腿跑开,这些动物都没觉得她们有多美。说明这种美的标准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,除了让更多的女性自卑之外,毫无价值。

    所以,无论自己能力大小,外貌美丑,各自高矮,都接受自己,爱自己。同样,对待别人、对待周围的一切,都是持一种宽容的心境去接受,《内经》“美其食,任其服,乐其俗,高下不相慕”,就是对这种心境的表述。

    四、学会放下——解除内心的纠结

    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有恒心、有毅力,能够坚持,但从心理学的角度,我们对待心里问题却恰恰要取其相反,要及时放下,放下什么?放下那些怨恨、嫉妒、痛苦、沮丧、失落等负面情绪,只有及时清理内心的那些负面的情绪,我们才能让自己的内心轻松、快乐。

    有一个人,因为自己遭遇了一些朋友的背叛,非常的痛苦,一直耿耿于怀,几年过不去,然后就去找一个禅者去问,说我因为某个事情,我一直心里面很痛苦,那个朋友我是给他付出了多少,结果把我坑的倾家荡产,所以我这些年我一直是过不来这件事情。那个禅者就告诉他,说你放下,他说,问题是我放不下。禅师说你放下,他又说我放不下。最后那个禅者给他一个杯子,让他端着,然后开始往里面给他倒热水,倒满了,再继续倒,再倒的时候,水溢出来了,烫着手了,“啪”一下,杯子就放下了。禅师说,痛了,就放下了。

    我们一生当中都会有遭遇各种挫折,每个人身上、心上都有伤,但能够治愈我们的,只有自己。这种治愈的方法,就是及时的放手。

    最后给大家讲一个故事。

    有一天,一个中年男子怒气冲冲地闯进了酒吧,对着服务生大嚷:“给我一杯威士忌。”服务员赶忙递上一杯。看到他一饮而下之后情绪稍稍平缓了一些,服务员就试着问他是不是有什么烦恼。原来该男子是推销天鹅绒枕套的,一天接到一个年轻女士的订购电话就按约送上门来。谁知,他刚跟女士进了卧室就听到了大门响了,原来女士的丈夫回来了。女士很紧张,说这样被她丈夫看到肯定会被误会,建议他先躲避一下。在他排除了床下、衣柜等地方之后,毅然跳出窗外,双手扒住窗沿,身体悬吊在外面。女士的丈夫进来后似乎感到了一些异常,先是翻看了床下,又打开了柜门,男士暗自庆幸没被发现。就在此时时,丈夫去卫生间接了一盆热水,打开窗户泼了出来,接着又用力关上了窗户。可怜的男子不仅被热水烫了个落汤鸡,而且双手也被夹得血肉模糊。服务员说:“我明白你为什么愤怒了。”但男子接着说:“这还不算什么,关键是我在窗外吊了半个多小时,低头一看才发现我的双脚离地面只有大概六英寸。”

    这个故事就是“六英寸的距离”。实际上很多时候,我们在现实世界中、生活中,总被某件事情缠绕着,放不下又很痛苦,就像这个男在那扒着窗台吊着一样,它一点价值都没有,它除了让我们痛苦不堪疲惫难忍之外,没有一点意义,我们只要一松手一放开,就能达到非常舒适、自然的境界。所以,在现实中,我们要及时放手,及时放下,放下痛苦、不平、难堪、妒嫉、仇恨等,让自己的心轻松起来、快乐起来。当我们紧握双手时,我们手中空无一物;当我们伸开双手,我们才会拥有整个世界。
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